昨天,一则《非上海户籍人士也能在上海开出租车了》的消息不胫而走。记者从市交通港口管理局获悉,非本市户籍驾驶员从事出租汽车行业的试点工作,因涉及全市就业政策,目前正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研、研究和论证,至于何时“上岗”更是不得而知。不过,多位出租车公司的负责人均表示,“开放户籍”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哥荒”的问题症结在于如何提高行业吸引力。
驾驶员储备接近“零”
“今天是我开出租的最后一天了。”说这句话时,“的哥”孙海秦的言语中没有一丝留恋,反而长吁一口气。最近10年内,出租车行业像孙师傅这样的人员流动超过1万人。
目前,本市共拥有出租车约5万辆,按照“两人一车”配比,驾驶员队伍在10万人左右。出租车营运证的编号从“2”字头变为“3”字头,之间跨越了9个年头,运营证编号首位数升一位,意味着有10万人进入这个行业,同时也有10万人离开这个行业。驾驶员流动越快,说明“的哥荒”问题越严峻。
根据惯例,出租车企业都会配备一批“顶班司机”作为驾驶员储备,但近两年来储备量已经接近为“零”。而一些中小型出租车公司已把“两人一车”的双班车改为“一人一车”的单班车,甚至出现了车子停着无人开的状况。
“的哥”仅限本市户籍
面对“的哥荒”,《非上海户籍人士也能在上海开出租车了》的消息似乎成了“救命稻草”。对此,市交通港口管理局表示,非本市户籍驾驶员从事出租汽车行业的试点工作,因涉及全市就业政策,目前正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研、研究和论证。
记者随后致电本市五大出租车公司,得到的答案均是“听说主管部门正在研究,本月上岗不可能”。不过,不少公司已经将引进外地的哥纳入议程,一旦上面政策确定,下面将马上行动。
强生出租一位负责人透露,这些非上海户籍的驾驶员需具备高中文化水平,并且在上海居住满两年,并有两年以上驾龄。同时,在语言上也有要求:能听懂上海话、会说普通话,才能有资格申请成为上海出租车驾驶员。
记者了解到,如果本市出租车行业对于外地驾驶员开放,那么便与1995年实施的《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相冲突,其规定出租车行业驾驶员必须为上海户籍。因此,“外地的哥”上岗的重要前提,就是改变现有的相关政策。
不是没人开而是不肯开
“其实上海出租车驾驶员出现缺口,不是因为没人开,而是不肯开。”强生出租一家分公司的负责人如是说。他表示,提高行业吸引力才是“的哥荒”的解决之道。
在宜昌路出租车驾驶员就餐点,记者见到一批正在吃饭的师傅。说起将来,五、六位的哥竟然都说,合同到期不干了。记者了解到,在最近10年里,出租车驾驶员从以市区居民为主,变成如今60%以上都是崇明、南汇等郊区的驾驶员。然而,随着出租车行业劳动强度的加大、收入水平低,如今郊区青壮年也不愿来开出租车了。
这位负责人坦言,首要关键就是经济收入偏低。“现在,工作强度越大来越大,一个月平均只有三、四千元的收入,谁还肯干?”他提出,现有的“承包制”是出租车驾驶员低收入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