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上海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上海分站 >> 上海资讯 >> 人民币触及跌停不等于贬值

人民币触及跌停不等于贬值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编辑:小丽 2011年12月19日 09:03:54 打印

         在11个“跌停”后,12月16日(上周五)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却又大幅高开,市场盘中价甚至一度触及2005年汇改以来的新高。人民币近日的市场波动引发了广泛讨论。人民币对美元日间交易价触及跌停,并不等于人民币汇率贬值,当前外汇形势变化总体利大于弊,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符合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跌停”不等于贬值

  自11月30日第一次 “跌停”后,在一共13个交易日中,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有11个交易日出现“跌停”,由此市场上关于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也愈演愈烈。

  不过事实上,所谓的连续“跌停”只是指人民币对美元的交易价达到了中间价允许波动范围的下限,这期间中间价并没有呈现趋势性下跌,而是有升有贬,甚至总体呈现升值态势。12月16日,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报6.3352,比11月29日的6.3587升值了0.37%。与此同时,12月16日的交易价也大幅收涨在6.3484,并一度触及了6.3294的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

  按照央行规定,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根据银行间市场做市商报价综合确定,市场交易价允许在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五的范围浮动。

  管涛表示,人民币对美元日间交易价虽然触及跌停,但不等于人民币汇率贬值。随着美元供求变化,市场交易价格在收盘时大多脱离跌停,显示市场已经出清。“股票市场跌停一般是没有交易的,外汇市场跌停却还有交易,央行在此价格上满足交易对手的资金需求,这从近期外汇占款数据变化可以印证。”

  最新央行资产负债表显示,央行10月外汇占款余额为23.29万亿元,比9月余额减少了893.4亿元,央行外汇占款近八年来月度余额首次出现下降,表明央行在外汇市场净卖出外汇。

  外汇形势利大于弊

  对于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原因,管涛认为,这是市场与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解释,在欧美债务危机反复冲击、国际金融市场持续震荡下,资金避险动机增强,全球投资风险偏好下降,资本大量撤出新兴市场,这使我国一直以来面临的跨境资金持续大规模流入压力缓解。当前欧美机构资金回抽母国的压力较大,这增加了境内机构海外筹资难度和成本,迫使境内机构加速偿债、回补前期美元空头,美元需求增多。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和出口增长出现减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民间借贷、房地产调控等因素被做空人民币的国际投资者放大。

  今年9月下旬以来,境内外人民币汇率出现倒挂,使境内企业由先前境内结汇、境外购汇转为境内购汇、境外结汇,跨境人民币收付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根据彭博综合报价,12月16日,香港离岸即期市场美元对人民币(CNH)报6.3725附近,与境内6.3484的收盘价形成明显价差。境内人民币比境外要贵,美元则是境内比境外便宜,这造成了反向跨境套利活跃。

  除了欧债危机和经济减速对跨境资本流向造成的影响外,我国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稳出口、扩进口、打热钱、控流入的宏观调控和监管措施,也促进了国际收支趋向平衡。

  数据显示,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10.1%,此后明显回落。近期欧债危机继续发酵,对中国出口造成明显影响。11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3.8%,增速连续第四个月回落,并创下9个月来的新低。

  据预测,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今年有望降至3%左右,在国际认可的合理标准以内,显示人民币汇率趋于合理均衡水平,使汇率双向波动成为可能。

上一篇:“十二五”期间将优化钢铁区域布局

下一篇:经济结构要调整

热点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