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高度集聚,交通拥堵正成为全球各大城市的“流行病”。上海世博会上的不少案例,直接“问诊”出行难。
如何让300万人在几天内顺利进出狭窄的山谷?每年伊斯兰教历的12月,离沙特阿拉伯西部圣城麦加7公里之遥的小城米纳,便会遇到这样的难题。上海世博会唯一的来自中东地区的“城市最佳实践案例”——“米纳帐篷城”为这一难题设计的解决途径之一,就是横卧于山谷之中的新“贾马拉大桥”。
“米纳帐篷城”项目运行主管龙畅指着沙盘中气势不凡的大桥模型向记者介绍:“大桥地上共有5层,全部供人行走;地下共有两层,让车通行;桥上共有11个出入口,数以十万计的朝圣人群走上大桥后,全部可走单行线通过。”
龙畅说:“一小时内,大桥可以通行90万人。大桥路面宽度是可以调节的,如果人流密度过大,路面可向两边延展。”新的贾马拉大桥于2009年竣工,并获得了联合国“最佳人居设计奖”。
一项统计显示,大型城市人均每月支付的道路拥堵成本高达收入的10%,30%的汽油在堵车中白白浪费,40%的车主每天至少被停车问题困扰一次。
在上海世博园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馆长金麒的脑海中,20年后的城市交通应该是一个“多层立体的交通体系”,它由地铁、多层地面道路及空中运输交织而成,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不同的出行目的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
这一想法在中国航空馆得到呼应。馆内展出了一个未来城市飞行交通网模拟沙盘。从全国各地征集而来的未来飞行器模型“穿梭”其间,搭建了一个从海底到陆地、从地面到空中的网络,整座城市成为一个多维的运输空间。
上海世博会提出了两个引人遐想的问题:石油能源能否被完全取代?甚至,汽车能否被取代?
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内重点展出了一辆名叫“叶子”的概念车——绿色的小巧车身搭配树叶状的车顶。 这“叶子”是一部高效的光电转换器,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能量沿着“叶脉”流入车身。“叶子”的四个车轮就是四个风力发电机,可捕捉风能,转化为电能后储存起来,形成辅助电能驱动系统。而其车体采用的材料可吸附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并最终转化为电能,为车内照明,或转化为车内空调制冷剂。
加拿大温哥华也入选了此次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展馆案例”,该市官员李光耀告诉记者,温哥华的堵车情况比许多城市都要好得多,一个很大的因素在于:公共交通、自行车等工具越来越多地取代了私家小轿车。
李光耀举自己为例:他的家离温哥华市政府有30多公里,但每天乘坐快速列车上下班。他还在办公室放了一辆自行车,临时办事经常用得上。而温哥华市的市长比他更热衷于此。温哥华今年举办了冬奥会,在奥运开幕前为各国官员和运动员举行晚宴。这位市长一如既往地骑车赴宴;宴后,在众贵宾或赞许或惊讶的眼光中,骑车离开。
“我们认为,要解决堵车问题,减少机动车和使用新兴能源同样重要。”李光耀说。
丹麦把第三大城市“奥登塞”的“精华”搬到了上海世博会上。所谓“精华”,只不过是一条长约百米的自行车道;道旁,是同样自丹麦搬来的自行车停车点、打气点。一旁的宣传图片显示:自行车已成为奥登塞人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
上海世博会的游客、曾参加过多个“无车日”活动的市民李可飞说:“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应该更有‘流动性’,希望世博会上的技术和理念,能更多地投入应用,改善我们的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