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度,本就因季节因素“凄风楚雨”的个贷市场,因央行昨天提前亮出的货币政策底牌再度陷入“风雨飘摇”。尽管许多买房族未必深刻理解“银行9月起多缴准备金”的准确意涵,但这一专家眼中的紧缩新政背后隐含着的信贷紧上加紧的讯息却触动了他们的切身利益。
昨天,晚报记者兵分四路,就准备金扩容后银行、房产中介、贷款中介、购房者的连锁反应进行深入调查。有意味的是,与银行的连呼“要命”相比,房产中介的反应比较淡定。最焦头烂额的当属存在刚性需求的买房一族,而拥有雄厚资源的贷款中介的一夜走俏也反映出购房者的焦急心态。
【买房族】首付3成陡生变故?忧心
在走访“量跌价稳”的二手房交易市场时,记者注意到,此番银行紧缩新政的反响已经立竿见影,或许是因为刚性需求的支撑,不少购房者面对贷款行可能调高首付比例和上浮利率的预期,只得硬着头皮“从地缝里扫钱”。
也有买房族担忧,“连环”紧缩可能令购房成本超过预算底线,只能选择退而观望。昨天,记者在一家深耕浦东新区业务的房产中介处遇到了进退两难的邹先生。在听了他的故事之后,记者以人物素描的方式对当下购房者颇具典型性的纠结心态加以还原。
小邹一波三折贷款记
身材微胖的小邹坐在锦安东路的一家房产中介门槛上,猛抽了几根双喜“绿壳子”。零星烟灰不断掸落在他的灰色CROCS上,面带愁容的他并无半点感应。少顷,小邹穿过几个交头接耳闲聊的业务员,回到了数人围坐的小会议室。他拍了拍太太的肩膀,使出一个微妙眼神。心有灵犀般,太太起身跟他走到了室外。
这样的跟随,三年前也发生过。那时,太太在成都一所高校任英语老师,为了和在上海一家化学添加剂公司上班的小邹团聚,她毅然辞职,报考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硕士生。如今毕业,有了“造人计划”的两人开始面对最实际的问题——买房。
“怎么办?3成首付可能不太好批了。”在室外,小邹看着太太,眼神无助。自从买房搬上议程,只拿得出50万元现金的他们卡着150万元的总房价选房。经过半年挣扎,上周北蔡地区一套62平方米的小户型终于满足了他们总价低、地段安静的需求。
原先想要依托中介办理的贷款设定有3成首付,已掏空了两人50万元积蓄。昨天央行出台的紧缩新政却又充满了“紧上加紧”的预期。“刚刚一些想办贷款的朋友来短信,说银行普遍把首付上调到了4成、5成,不知我们会不会有变故?”小邹的担心不无道理:按照央行要求商业银行补缴保证金为准备金的新政,相当于一次提了三次存款准备金率,房贷压缩首当其冲。
回到小会议室,两人开始给方桌对面的“上家”打预防针。但按照买卖合同中签订的补充协议,如果贷款失败,小邹不光损失3万元现金,45万元首付款也将无利息地借给“上家”使用,直到“上家”找到新买家并完成交易。
小邹又陷入了沉默。片刻之后,他看了一眼太太,随后说出了方案:如果申请3成的贷款失败,两人决定就在太太所供职的外资银行以员工身份贷款。代价是,根据该外资银行规定,商贷的同时无法享用公积金贷款。
看房选房千帆过尽后的极度倦怠,对变幻莫测的未来政策的毫无把握,迫使两人将这个不得已的选择作为最终的预案。“但愿一切都能顺遂吧。”小邹在回家时紧握着太太的手。
晚间,他们在七宝的一间出租房内接到了贷款中介的电话。也许是贷款行的预留额度尚有闲余,也可能是贷款中介的人脉深广,他们被告知明早前往该行一支行个金部签署贷款申请文件。来自中介的答复令他们稍稍放心:贷款行3成首付的政策暂时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