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第Ⅲ脆性区偏向低温侧,且区间相对较窄的情况,应采用“热性”法(控制铸坯表面温度高于900℃);对于第Ⅲ脆性区较宽的情况下,应该采用“冷性”法(低于700℃)。
并严格控制钢中Al、N、Nb等元素的含量,向钢中添加Ti、Ca、Zr等元素抑制碳化物、氮化物在晶界析出。
采用合适的二冷工艺。
碳含量应尽量避开0.10%~0.15%。
尽量减小铸坯运行过程中受到外力(弯曲、矫直、鼓肚及辊子不对中等)作用。
采用高频率小振幅结晶器振动、采用合适的结晶器锥度以及合适的保护扎可以有效地改善振痕形状,提高铸坯表面质量,从而减小横裂发生位置。
尽量保持初始凝固的均匀性、弯月面处采取缓冷、结晶器表面平滑有利于减轻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