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人家有两个儿子,父母都特别疼大儿子,从小养尊处优,长大后,父母也给足资金让他自由发展。小儿子从小没人疼,没人爱。兄弟俩长大了,哥哥习惯了大手大脚花钱,不会打理生意,还总需要父母贴补。小儿子努力创业,精打细算,有了一份家业。
前年家里发生点变故,经济条件急剧恶化。小儿子资产还在增长,但大儿子资产增长幅度不大。父母于是说:“你们老说我偏心,只对哥哥好,现在弟弟财产不是还在增长吗?”
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现状,大儿子就是我们的国企,小儿子就是民企。
尽管有关部门屡屡出面驳斥“国进民退”,但是,且不去谈石油、电力、铁路等垄断部门民资难进的老问题,就是前一阵子国企纷纷高价拿地造成地王频出的狂劲儿也是那么的令人难忘,即使连互联网也难逃国资猛进:央视要去搞个“国家网络电视台”,把一众以此为生的民间视频网站从业者整得人心惶惶。
这也引申出一个问题:政府如何在产权保护和投资领域开放上真正对民资做到一视同仁?
现在看来,父母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偏心”也该到头了。刚刚颁布的“新36条”显然动真格了:开放领域涵盖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社会事业、金融、商贸流通和国防科工。特别是可参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参股核电、基础电信运营、土地整理和复垦、公立医院改制和控股国企等,都是非常醒目的提法。
工商联数据显示,2008年,私营控股投资在电力、热力生产供应领域只占13.6%,金融业中只占9.6%,电子信息产业中只占7.8%,交通、仓储和邮政业中只占7.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中只占6.6%,而这些领域正需大量民间投资。
准入的“铁门”基本已经打开,但是,看得见却进不去的“玻璃门”,进去了又不得不在非市场因素干扰下被迫退出的“弹簧门”仍然存在,必须打破某些部门和垄断企业利益的藩篱,不破除“三门”,难谈加快民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