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
“近水楼台先得月”,家住上海,有幸多次参观世博会。其中一次在C片区的见闻,令人浮想联翩、感慨良多。
进意大利馆之前,先看到了“马可·波罗广场”。几十年前,就是这位沟通东西方文化使者的著作,让我增加了许多新鲜知识。记得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提到,中国云南有个“黑齿国”。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带着求知的冲动,我于1976年春来到云南南部,与黑齿的同胞相处了好几天,终于解开了马可·波罗留给我的疑问。那里,天气炎热,四季如暑。为了消热,当地人从早到晚,哪怕下地劳动,嘴里都要嚼着槟榔解渴,有时还会掺点石灰。久而久之,白齿变黑齿,当地人也就遂以黑齿为美。这样一段历史演进,生动地说明了美感的相对性。
我还曾留意到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扬州、杭州都有写到,就是没写上海。因为直到1272年他取道泉州离开中国时,上海还只是一个海边小镇。但经过几百年的快速发展,如今上海却在世界博览会上为马可·波罗专门开辟了一个广场。马氏没到过的一百多个国家相聚在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里,真是沧桑巨变啊!
向东走,就来到了丹麦馆,“海平面”上的美人鱼雕像真是让我眼睛一亮。童话故事中的美人鱼,以善良的品格感动了全球数以亿计的人。丹麦人民为了永远地纪念她,精心制作了小美人鱼铜像。一百年了,还从未出过国。这次第一回离开丹麦,停留在黄浦江畔,表达了丹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站在美人鱼面前,不由得令人想到安徒生。出身极为贫寒的他,仅凭一手之力就让丹麦成为“童话王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安徒生为自己的祖国增强了文化软实力。中国的人口远远超过丹麦,我们是不是应该多涌现出几个“安徒生”呢?
再往前,我选择了芬兰馆。芬兰曾经被评为世界上最廉政的国家,令人心慕手追。远远看去,芬兰馆形如“冰壶”。讲解员说,冰川时期,沉重的冰块把芬兰一带的石头压出了洞穴,犹如冰壶。芬兰馆总代表胡毅督却表示,冰壶的中文名字来自于中国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壶晶莹透明,冰壶清澈无瑕。是不是正因为芬兰崇尚透明,才成了廉政之国呢?
此外,奥地利馆的“中国瓷”、以色列馆的“犹太人在上海”、斯洛文尼亚馆的“八仙过海”等,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它们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喜爱和热心传播。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世界多元文化和文明,就是这样近距离地交流、交融着,发现自身之美,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和赞美,最后达到和谐与融合。正如古人所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