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上海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上海分站 >> 上海资讯 >> 上海世博会外国场馆热衷中国元素

上海世博会外国场馆热衷中国元素

来源:新华网 编辑: 2010年05月04日 09:04:00 打印

       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竹子,墨西哥馆的风筝,波兰馆的剪纸……上海世博会在吸引了全球各地风情各异的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带来了世界各地设计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异彩纷呈的外国馆纷纷嵌入了典型的中国元素。

  “只要用心去找,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外国馆都会有中国元素,如瑞士馆阴阳理念设计、新加坡馆的石斛兰、日本馆朱鹮主题,处处都有中国元素,” 在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看来,本届世博会外国展馆突出中国文化元素,首先是表示对世博会东道主的友好,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世博会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独特的新平台。

  世博园意大利馆在入口处一连串意喻美好的中国汉字组成了一个大大的“福”字,向来往游客展示意大利馆的主题:生活的愉悦。

  “‘福’字是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中国人过年时都会把它贴在墙上,希望带来一整年的幸福。我们希望告诉人们,美好的城市生活应该是有幸福感的。”意大利馆设计师英柏利格对记者说。

  英柏利格说,不仅如此,意大利馆被设计成一个微缩的意大利城镇——有广场、有房屋、有小路,其间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像极了中国的四合院和胡同。

  这位意大利建筑师说,意大利和中国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也同样拥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在这一点上,两国的文化是共通的。

  距离意大利馆不远的挪威馆采用15棵来自挪威森林的树木建造而成,而其间镶嵌雕刻装饰的便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竹子。

  “我们把挪威的树木和中国的竹子镶嵌在一起,意喻两国文化的相互结合,我们希望能把我们对于城市生活的理解带给中国,也希望能在中国学习到新鲜的元素。”挪威馆设计师莱因哈德?克罗普夫对记者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融合方式告诉中国,把自然带入城市生活。

  同样以自然素材取胜的西班牙馆,外围全部包裹了中国山东的师傅手工制作的藤板,整体观感就像一个“大篮子”,颜色又颇像一只老虎。设计师玛利亚?特纳说:“这些是连接中西文化的藤条。而能够在虎年伊始完成这样一个工程,也印证了中西两国人民的缘分。”

  这些经过不同时间沸水蒸煮过的藤条会呈现出深浅交替的色泽,将其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起来之后,远观时可以品味出中国的“日”、“月”、“大”、“友”等汉字。

  而墨西哥馆,也精心选择风筝作为国家馆的外观设计主题,因为放飞风筝,都是中墨两国传统的文化遗存,在世博会上,也将成为两国的文化纽带。

  世博会加拿大总代表,中国著名“洋笑星”大山说,加拿大与中国“情缘”很深,目前在温哥华、多伦多这样的加拿大大城市,华人比例都超过了10%,而在里士满,华人比例则超过了40%。

  “所以不仅是在世博会上的展示,实际上,中国文化已经与加拿大文化充分交融,中国元素已成为加拿大文化中的特色。”大山说。

  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丹麦也试图从自己的文化中找到中国元素。丹麦馆设计师雅克?英厄尔斯带来了从安徒生童话中走出来的小美人鱼雕塑。他说:“我们发现,中国的课本中就有三篇安徒生童话,其中一篇就是《海的女儿》,也就是说,中国的孩子都是和小美人鱼一起长大的,她已经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在丹麦馆的墙壁上刻有一句这样的祝福:“多年来,有一个梦一直驻在丹麦儿童心里:如果坚持不懈地挖洞,出口终将是地球另一端的中国!”

  英厄尔斯说:“我们对中国有一种特殊的向往,相信小美人鱼在会在中国度过难忘的六个月。”

  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说:“西方十七、十八世纪有一种中国热,伏尔泰等人对中国文化有一种特殊的崇拜,今天,西方又掀起新一轮对于中国文化的喜爱,而世博会正好是一个契机,一个展示的机会。”

  严峰说:“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应该不仅仅局限在形式上,我期待能够看到更多深层次的结合和交流。”

  “世博会,已经不再仅仅是展示科技、经济的展示平台,而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媒介,作为文化融合、文化创新的媒介,”吴建中认为,不同国家的文化元素在世博会上交织辉映,正是代表了世博会越来越成为人文传统交汇的新途径,人与人、文化与文化,在这里都可以平等交流,这也是“更深的情谊”的深层次体现。

上一篇:世博会演绎“未来交通”的奇思妙想

下一篇:上海崇明部分道路5月5入起实行交通管制

热点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