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房地产数据显示,在新增供应量与6月相仿的前提下,7月份本市住宅成交面积、成交套数及成交价格都呈现小幅攀升态势。业内人士指出,市场的这一“复苏”迹象主要是由于楼盘的降价所致。尤其是内中环区域的中高端住宅降幅最大,也带动该区域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37%。
开发商把希望寄托于下半年
7月份,全市商品住宅新增供应面积41.43万平方米,环比上升1.99%,基本与6月相仿;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处于低位,下降了62%。作为传统的楼市淡季,再加上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又来得如此猛烈,很多开发商并不急于推盘。从今年两次房展会的情况来看,一些开发商把希望寄托于下半年,不少新盘将在下半年的9、10月份集中推出。
开发商之所以这样选择,一是因为2009年的资金储备尚充裕,目前资金压力还未到断裂状态;另一方面,在淡季中购房者的热情不高,开发商希望等待下半年的黄金销售期再战。由此推测,今年下半年9、10月份的市场供应量会出现一个高峰,大量楼盘集中上市,或许也会带动一场新的价格战。
“内中环”房价领跌
7月住宅成交住宅价格为18041元/平方米,与上月17496元/平方米的价格相仿,略上涨了3.11%,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则上涨了23%,仍处于较高位。在此次严厉的宏观调控之下,上海在售新房平均房价由4月顶峰时的20896元/平方米到目前为止,下跌了近15%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各环间区域中,内中环的均价下跌幅度最大,由6月的33169元/平方米调整到7月的27207元/平方米,均价下调约18%。由此所带来的是成交量的放大,7月内中环区域的成交面积为42722平方米,比6月的18003平方米增加了137%。
华燕市场研究部分析师指出,7月的市场中,一些明降的楼盘调价幅度在15%-20%左右,而一些不愿意明降的开发商则采用了“内部价”向员工销售的手法,从而促成了销售业绩的提升,这些内部价基本上是原先报价打了八五折左右。7月的市场中,开发商更愿意用降价来换取销量。
成交量微升不代表市场回暖
7月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37.98万平方米,比上月上涨8.17%;而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为75.75%。这是自今年5月成交量跌入低谷以来的连续两个月成交反弹,但反弹的量非常小。
成交量出现反弹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开发商降价,但并不表明市场已经真正回暖。据华燕市场研究部调查,目前市场中低开楼盘越来越普遍,如首次开盘便低于周边市场价的欧洲印象(降价幅度约10%),也有通过送面积来变相降价的保利叶上海等(变相降价幅度达35%左右);此外,开发商通过内部销售的做法,使得楼盘在尚未正式开盘前已经消化了7至8成,达到资金回笼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市场热销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