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在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亲眼看到,记者还真不了解如今的古镇早已超脱了“俗气”。江南古镇从来就不少争议。“古镇热”刚开始时,人们担心为了发展旅游把古建筑改得面目全非;而等到古镇都被蹄淹没的时候,人们指指点点说果然古镇的风味变了:没有原住民,商业气息太浓。日前在世博园E片区城市未来馆三楼展示的乌镇案例,让人们重燃再回古镇的信心。
记者去过乌镇的东栅地区,留下的印象只是对古建筑外貌的保存。在乌镇案例馆参观,看到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的一句话点出了如今乌镇的新气象:“西栅的保护,不仅注重古建筑外观的整治,更加注重生存环境的改善。当保护历史遗存触及到了更深层面的时候,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阮仪三所说的“更深层面”是指什么呢?乌镇案例提出的“古镇社区”概念率先触及。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高昱萍介绍说,在选择古镇保护路径时,首先想到的是,要保护建筑外观,也要关怀居住者的感受。这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观光博物馆”,而是一种功能完备的生活社区。而对于游客,这样的社区才值得来玩、住和体验。
古镇本来就是以前的社区,因为房屋老化、设施陈旧不适合现代生活而单纯地成为景点,如何把它重新变成人们喜欢在这里生活的社区呢?乌镇是这样做的:按照安全、合理的原则,把电线、电缆、自来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管道全部埋入地下,如今在乌镇的东、西栅景区,空中没有凌乱的电线电缆,地上未见纵横交错的管道沟槽,重现了旧时古镇的风貌。而居民家中,电灯、电话、电视、宽带、空调等一应俱全,雨水管、排污管、垃圾收集畅通便捷,生活条件与城市小区无异。
木头柱子、雕花格子窗、斑驳粉墙……外观依旧古朴,内里却大有乾坤:可无线上网的宽带、收得到“国家地理频道”的卫星电视、可直饮的生水……在一处改造后的大宅院里,灰瓦白墙雕花窗下,竟然还有一个装修现代的温水游泳池。
这样的环境已经吸引了将近80多户原来的居民自愿返迁。随着原住民的返迁,乌镇西栅的老茶室、戏院、书场又兴旺起来。所以,阮仪三说,“古镇的未来还是在于人。”乌镇宁愿把许多房子空着不去开店,等待着新的居民来此入住。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个街区就会焕发新的旺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