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喜讯不断、捷报频传。
在国内产业经济面临新挑战、全球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发达国家回归“再工业化”的背景下,“上海制造”今年更加注重稳定增长、结构升级。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强调指出,对于看准的新兴战略方向,一定要做好布局,集中力量大力支持,加快战略新兴产业从研究到形成支柱化产业的进程,为上海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力争工业“开门红”
龙年新春,虽然上海气温骤降,但位于东海之滨的临港产业区却春意萌动。2月8日,上海市与中国航空研究院共建的中航研究院上海分院在浦东临港地区成立。这是中航研究院首家直属地方分院,将为中国大飞机发动机的研发提供更多技术支撑。
事实上,开年以来上海各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谓“百舸争流”。在闵行,上海轨道交通出口基地2月传出捷报,由中国北车集团承接、上海轨道交通设备发展有限公司制造的出口阿根廷的地铁项目正陆续完成制造、调试。对方要求,轨道转弯半径要小于25米,这比国内的标准要苛刻得多,尽管如此,上海制造仍不负众望,将按期交付。这是国内轨道交通制造企业首次进入南美市场。
在长兴岛,一座长1310米、重7800吨的“钢铁巨龙”静静地卧在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船坞里。这是即将于6月交付的挪威Hardanger钢桥。振华重工项目经理耿志昌说,金融危机以来,公司顺应市场需求,开拓钢结构产品市场,挪威钢桥就是其打开北欧市场的首个项目。
热气腾腾,只争朝夕!一系列符合科学发展需要和产业导向的重大项目,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正加速推进。
去年,上海出现了工业生产增速逐季回落的趋势:一季度还增长12.5%,到了四季度,已经与上年基本持平。今年一季度,增长压力依然较大。
疾风知劲草。已经在上海这块“中国制造”的沃土上扎根、开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应对挑战中被寄予厚望,也有着坚实的底气。去年,上海工业税收对经济的贡献率为22%,在各主要行业中均居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1.5%,快于全市工业现价产值增速2.3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增速超过20%。
“虽然困难很大,但上海工业经济系统要以2008年抗击‘金融危机’的精神,力争工业今年首季增长3%至5%,实现开门红。”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