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名人"张悟本最近被褪去了"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的光环,然而记者发现,如火如荼的养生类书籍销售和保健宣传并未因这瓢冷水而失去热度,业内人士也坦言:"揭穿了一个张悟本,还可能会有下一个''张悟本''。"张悟本现象的社会土壤何在?如何从规范入手,改变健康宣教领域混乱的局面?
"保暖思健康",保健需求旺盛为"张悟本们"提供广阔空间
记者在上海书城等多家书店看到,虽然张悟本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等书籍已经下架,但是翻看和购买养生书籍的人络绎不绝。而在一些购书网络,张悟本的养生书籍还在打折销售中。
"''饱暖思健康'',随着经济条件改善,健康成为各年龄段、各阶层群体共同的追求。这就为''张悟本''的大行其道提供了一个潜在基础。"上海市健康教育所所长张立强说。记者曾经参加过医院内外的多个健康讲座,均是座无虚席,许多中老年人更认真做笔记。
"张悟本走红的背后反映了两个现象,一是我国的健康宣教工作还比较混乱,医务人员上岗是有执照的,而健康宣教却缺乏严格的资质要求;二是医务人员、特别是专家没有走到健康宣教的前沿阵地上,他们往往忙于日常的工作,''看病还来不及''。相对于医疗,我国预防和康复的工作开展得很不够,而这方面却有着巨大的需求。"著名健康教育专家、复旦大学医学院杨秉辉教授说。
似是而非语出惊人,带有浓浓"金钱味"
"现在从图书出版到各类媒体都非常喜欢出版养生书籍、开设健康宣传栏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出版界人士说,"这些畅销书作家运用老百姓都能听的懂的语言,或''非常自信''或''语带夸张'',让人感到只要按照他们所说的''简单操作''就能收获健康,可以多活几十年,少花几十万。"面对记者对于作者和宣传内容是否有要求的疑问,她坦言:"从理论上来讲是有要求的,但是一般来说,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
这位出版界人士告诉记者,还有不少养生类书籍是由专门的"工作室"拼凑而成,再到出版社买个书号,从宣传、发行炒作都自己操作,往往获利惊人。"不要说''原创'',即便是''跟风之作''的回报也不是一般的丰厚。"
杨秉辉表示:目前在养生宣传中,"吃什么"的宣传是最混乱的。"一方面我们有''药食同源''的传统,老百姓相信''是药三分毒''、希望靠食物''益寿延年''甚至''妙手回春'',另一方面有的食物确实对人体是有益处的,但是绝不是一种食物就可解决所有养生问题。"他说:"现在许多营养保健宣传互相矛盾,胡乱拼凑,有的借用《黄帝内经》、借用宫廷秘方,有的则宣称来自海外科学实践,再有的则是祖传、自己摸索得来等,不一而足。"
"我们已经发现多次借着''健康宣传''的名义行药品、器械推销之实的活动,有的还借了健康教育所名义,已向公安部门进行了报告。"张立强说:"健康宣传活动不应该为厂家、药品等宣传,只要背后有''利益因素'',那这种宣传的科学性就要打个问号。"记者随意上网查询了一位养生畅销书作家的名字,发现借其名字卖某种"固元膏"的卖家有长长的一串。
让真正的专家走上前台,健康教育管理规范在即
张悟本神话的破灭,让许多受众感到震动之余,更感到无所适从。在篱笆论坛上,一位网友表示:几个中年同事以前天天守着某某卫视看,天天中午休息时讨论这个食物吃了好、那个食物吃了不好。最近开始大骂电视台,骂电视台不经鉴别、筛选就传播给老百姓,老百姓哪来的鉴别能力。一位叫"莫莫妈妈"的网友则表示: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全盘接受。
养生宣传到底是真是假?如何判别真假?杨秉辉坦言,相对于那些会"忽悠"的所谓专家,医学专业人士往往"有货倒不出",口才、表达力方面有所欠缺,而且一般也不会轻易下断论,在他们口中的保健受到多因素影响,内容反而不够有吸引力。
张立强表示,在讨论和相关调研的基础上,上海有望率先出台有关健康宣教的规章制度。"我们已经从各大医疗机构遴选出64位知名专家组成健康宣传讲师团,并注意培养既有口才又有专业知识的健康科普专业人士。此外,在饮食养生等宣传方面,计划邀请国际知名学术机构营养系教授这样的权威人士开展科普演讲,用真正的精品来占领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