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上海话唱的RAP节奏里,相伴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老夫妻手挽着手,“兜兜淮海路”;海派剪纸“剪”到了时装上,装饰上海老房子的西式雕花铁艺也“雕”上时装,老年时装队的模特们穿着它们上台走秀;海派秧歌《女人花》、风情布鲁斯《上海老克腊》、经典金曲《四季歌》……这些亦新派亦传统、有着浓浓上海味道的节目,看得人兴致盎然。“上海社区市民活动进世博·魅力卢湾专场”近来在世博园区市民广场连续演出,10天演了30场,数万游客从中感受着石库门、淮海路和新天地等上海元素。百年世博梦圆、百年上海本土文化为世博园增添色彩,许多上海市民开开心心参与其中,自编、自导、自演。
踢毽子、扯铃子,弄堂游戏也上了舞台
去年6月1日,上海市委宣传部、世博局和市文广局联合向广大市民征集“社区市民活动”的节目,引起热烈反响,许多市民自编节目,有的还自己赶到世博局递交。短短3个月里,从全市共收到1476个节目,上海的18个区县分别从中遴选,做出了各具特色的方案,很快,“来自黄浦的精彩”、“魅力卢湾”、“海派风情静安秀”、“百年精武、人文虹口”等专场演出完成创作,它们不仅演绎世博主题,更凸现了各区县的地域文化特色。据介绍,系列“社区居民活动”的大多数节目,由社区居民自编、自演,参与者中不乏“新上海人”。
如今,承载着这座城市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上海世博园区的市民广场上一一登场。“来自黄浦的精彩”里,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脚戏《老城厢的叫卖声》,有展现老城厢文化的上海说唱《上海新八景》;一把锯子,在老艺人手里成了乐声独特的“锯琴”;踢毽子、扯铃子等昔日的弄堂游戏也出现在舞台上,弄堂文化的自在和惬意滋味尽在其中。本月21日起亮相的“海派风情静安秀”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旗袍”是最大亮点;而主题为“滨江风情”的宝山专场,“集成”了罗店的灯彩、月浦的锣鼓、杨行的吹塑版画、顾村的诗歌、罗泾的十字挑花等等民间艺术,勾勒出宝山从渔村到古镇再到如今城乡一体新农村的变迁轨迹。
“原住民”回世博园,再现当年“原生态”
退休老阿伯悠闲地下着象棋,老阿奶用芭蕉扇扇着煤炉,阿姨搭起竹竿晒衣服,远处传来敲打废钢的撞击声……世博会开幕第一天,宝钢大舞台里,来自上钢社区的260多名“演职员”在这片自己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演出《家园·印象上钢》———一个由世博园“原住民”表演的上海原生态节目。
几年前,为配合世博园区建设,上钢新村街道共有6000多户居民搬离家园;而园区内的宝钢大舞台,正是上钢新村街道当初辖区里的原上钢三厂特钢车间。车间被整体保留,改建成一个独特的表演场所。
搬离世代居住的老家时,很多居民湿了眼睛,有人带走了老房子的门牌,有人留下了自家旧屋的瓦片、砖头,还有人移走了家门前的一棵树……这些生活点滴、细微感触,如今都融进了《家园·印象上钢》。
自然、本色、生动,是《家园·印象上钢》的追求与特色。那一声声"棒冰吃?赤豆棒冰……""门窗关好,火烛小心!"那一幕幕下象棋、放风筝、生煤炉、叉竹竿的情景,都是上海人自小经历过的,听听看看实在亲切。两鬓斑白的老伯伯们将水桶操跳得欢快俏皮,年过半百的老妈妈们将女子现代舞舞得柔美灵动。
木偶、皮影+古典名著,上海原创推陈出新
面对世博会2万场演出的巨大需求,上海专业文艺院团也积极投入创作,世博主题秀《城市之窗》、杖头木偶剧《西游记》、皮影戏《三国演义》、杂技剧《CHA》和多媒体剧《海宝来了》等等,都是原创节目。
上海木偶剧团在竞争中拔得头筹,一举接下《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两部大戏。由《海阔天空》、《真假美猴王》、《勇闯火焰山》、《我爱花果山》4个章节构成的杖头木偶剧《西游记》,已率先在浦区园区的船坞剧场亮相,成了许多孩子的最爱。每次演出结束,孩子们抢着爬上舞台,要摸摸猪八戒那滚圆的肚皮。7月1日起,皮影戏《三国演义》也将在船坞剧场登场,这部由《草船借箭》、《驱兽降蛮》、《空城计》和《七星灯》4个章节构成的大戏,不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还邀来海宝友情客串,带领孩子们来一次奇妙的旅行。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晓星说:"通过世博这个窗口,中国2000多年的木偶和皮影艺术不再寂寞,世界各地的来宾将亲身体会到它们的可爱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