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降价就断油?”外界对于“两桶油”的指责甚嚣尘上,而国营油企与民营油商更是各执一词:民营油站喊“断供”,“两桶油”称满负荷劳动。是油荒的情绪被舆论夸大了,还是情况的确已经超出想象?到底谁在制造油“慌”?油荒的预警信号下,折射了怎样的矛盾?年复一年的“柴油荒”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降价就油荒,“两桶油”在排挤民营?
在有关“柴油荒”的原因分析中,不乏“石化双雄”逼宫涨价的说法。尽管“两桶油”否认,但是引来众多网友的板砖,甚至引发“为何一降价就油荒”的质疑。
当前柴油紧张属于明显的主观“断油”现象。因为两大石化巨头的炼厂集中检修期已过,市场柴油资源的供应完全不会导致油荒的出现。但是他们对外供应的柴油量由前期的不限量转变为限量,且以最高零售价惜售、断售,目的是制造新一轮的油荒,向国家发改委降价“说不”,最终恢复曾经的高油价;二是联手扼杀民营油企,然后直接插手用油企业,最终彻底取代民营油企,进一步强化自己在成品油行业的垄断地位。另外,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主任史炜也表示,数据表明国内并不缺油,而是石油巨头在以垄断排挤民营分销商。
油荒被舆论放大了,“两桶油”也是受害
从各地加油站反馈的信息看,局部的矛盾比较突出。中宇资讯油品分析师申涛表示,类似油荒的新闻在目前市场上随处可见,一定程度上国内成品油的需求被加倍放大。可以说,舆论宣传让油荒在瞬间升级。而油荒或者疑似油荒的背后,则是市场的非正常运作。
实际上,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中石油、中石化的抱怨情绪挥之不去,他们动辄成为网民挞伐的对象。韩晓平指出,令中石油、中石化困惑的是,无论自己怎么做或者做了什么,总是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总是挨骂。比如“两桶油”炼油业务一直亏损,将其归因于油价调整不到位,这被外界解读为嫌涨得不够多,这种表达自然惹恼了公众。目前在国内成品油市场,表面上有很多加油站可选择,但是追溯到源头确实是由两大石油公司把持着。
“事实上,‘两桶油’说的是实情,根据现有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多次调价都不到位。”韩晓平指出,现有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下,公式不透明、消费者没有知情权等,令消费者难免有“涨多降少”、“涨快跌慢”的感觉。“其实,‘两桶油’也是受害者”。据称,目前中石油每加工一桶原油就要亏损十几美元。但是作为国企,即使在油价不到位的情况下,仍旧承担着保障市场供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韩晓平指出,解决油荒,开放石油上游经营通路、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是根本的路径。据悉,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推进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
全国大范围油荒的可能性不大
韩晓平指出,成品油市场长久积蓄的复杂矛盾是造成局部地区柴油紧张的主因。在他看来,有两个原因值得关注:一是地方炼油厂纷纷停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内柴油的供给。除了中石油、中石化外,地方炼油厂也是柴油的主要供应方。而地方炼油厂的“饲料”——燃料油多从海外进口,当下却是国际燃料油采购的高峰期,成本水涨船高,加工亏损自然会关闭炼厂。二是也不排除现在存在一些民营加油站可能考虑到下一个调整周期会涨价,有惜售、囤油的问题。相对于汽油,柴油的储存要容易些。他认为,目前的柴油紧张不会蔓延到全国,未来两个月左右会迎来转机。
成品油市场分析机构卓创资讯认为,西南局部地区油荒已现,不过全国大范围发生油荒的可能性不大。毕竟当前国家将控制通胀放在工作首位,如油荒现象出现,国家或将采取补助或增加进口等措施来缓解油荒。不过局部地区柴油紧张状况或将延续至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