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人与自然万物生息共存的和谐环境,被称为“里山”。对于大自然的敬畏、求教,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全力以赴,衍生出日本特有的“里山文化”。这种文化,深深融入进了日本的艺术作品、民众生活之中,也在日本馆的展示理念中表露无遗。
一种曾经在日本天空灭绝了的稀世珍禽———朱,通过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重归日本的蓝天。日本馆“心之和·技之和”的主题在拯救朱的故事中完美演绎。“拯救朱,正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威胁朱食物的农药,同样对人类有害;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样也是我们的家园。”在昨天为庆祝日本馆日而举行的“联接起来———为了和美的未来”主题表演上,与日本的佐藤春雄共同致力于救护朱的中国浙江大学副教授席咏梅来到现场,她深情地回忆起21年前两国科研人员怀着对朱的共同热爱,携手合作的情景,“保护朱的最好方式,就让它们重新飞回大自然。”
正如演出主题“联接起来———为了和美的未来”所要表达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对地球未来的思考,仅仅依赖于“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日本首相特使鸠山由纪夫在致辞中坦言,要解决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社会等问题,需要集纳世界智慧。有着2000多年友好交往史的中日双方,将合作交流演绎得淋漓尽致。
日本馆的“过去”展区将中日交流的一幕幕真实再现。1000多年前,怀着对异国文明的渴望与憧憬,来自日本的“遣唐使”冒着海上航行的种种危险,终于抵达中国,实现了吸收、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的愿望。为了纪念这一段传奇,昨天下午,一艘按1∶1比例复制的日本“遣唐使船”驶入世博园区内的黄浦江水域。这艘复制的“遣唐使船”是以日本飞鸟时代到平安时代(公元7世纪—9世纪)的遣唐使船为蓝本,以白色为基本色调,配以明亮的红、绿和金色装饰船身。船长32米,宽9.6米,船艏采用了类似凤凰的造型,两侧船舷则配了可供10名划桨手使用的橹架。今年3月31日,这艘船在张家港市顺利下水后,运送到日本。5月8日,“遣唐使船”从日本大阪港起航,按照历史上“遣唐使”的真实路线,经濑户内海驶至九州的五岛列岛。经过1个多月的航行,它终于来到上海,“今天,我们怀着与先祖同样的心情,来到这里,期待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交往下去。”随船前来的日本著名演员渡边谦说。
历史上曾经五次举办综合及专业世博会的日本,与首次举办综合性世博会的中国因世博而再一次走到一起。“我们支持上海世博!”“加油,上海世博!”日本民众通过屏幕送出真诚祝福,也将自己的环保“小秘诀”带来与中国人民共同分享。“我会把瓶盖与瓶子分开送去回收,因为制作两者的塑料不是同一种类型,如果混在一起,相当于让一种塑料污染了另外一种塑料,反而降低了回收利用价值。”“每一次出去吃饭,我都会自带筷子,从不用一次性筷子。”“上街购物时,我都会准备好购物袋,尽量避免使用塑料袋。”……在昨天的演出上,来自日本的组合W-inds的3位成员“现身说法”,讲述他们的低碳环保生活,而在他们那一张张环保照片的背后,正是日本民众对于“里山”境界的最佳诠释,“我们寄希望于通过技术改善环境,但同时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切实行动,只有‘心’与‘技’的结合,才能真正破解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想要通过上海世博会表达的主题。”日本馆长江原规由如是解释。